震災餘波盪漾 陶冬:日本將面臨消費、財政、匯兌三大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3-24 10:20:37
名分析師陶冬在最新博客文章中以總體經濟角度評估日本震災,他指出,核災引發的消費危機大於震災造成的生產中斷。舉債重建勢必引發排擠效應,令財政趨於緊縮。而貨幣政策將更加寬鬆,將使日元步入貶值週期。
周日筆者在超級市場購物,順手抄起日本産的奶茶。突然一絲念頭掠過,這瓶奶茶會不會受到放射性污染?於是已經進了購物車的奶茶又回到貨架上。那瓶奶茶遭到核污染的概率很小,不過不買這瓶奶茶對筆者的成本爲零。
這種消費心理,不僅發生在筆者身上,恐怕還發生在其他許多消費者身上;不僅奶茶滯銷,對旅遊業、農業的打擊恐怕比地震、海嘯、核泄露更致命。這種歧視消費心理在市場學中有許多文獻研究,不過對日本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卻是現實的、沈重的。
筆者認爲,這次災難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可能大過目前多數經濟學者的估計。經濟學家更多從生産受干擾的角度來分析經濟所受的衝擊。的確,停電、廠房受損,致使汽車業、電子業的生産中斷。不過這些是暫時行的,估計至夏秋季,多數生産將可以陸續恢復正常。
這場危機,對日本消費者的心理震撼更強大、更持久。在一個對地震習以爲常,自認爲核設施十分安全的國度裏,爆發出如此巨大、意想不到的危機,對日本消費者的信心無疑是一次重創。對於人生的不安感、環境的不安感,勢必影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消費信心。
經濟學家看好日本的災後重建計劃。1995年的關西(阪神)地震之後五年,中央財政總共投放50萬億日圓用於重建,筆者估計這次財政投放可能超過90萬億日圓。日本政府甚至在研究設立類似戰後重建機構那樣的組織,打搞基建、提振經濟。但是對於一個債務占GDP比率達200%的政府,災後重建幾乎無可避免地造成「排擠效應」,大幅壓縮其他開支,而且收縮財政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比重建工程的正面影響,更早浮現出來。
筆者認爲,日本經濟今年重現衰退的可能性非常高,2011全年GDP增長預計爲-0.6%。
這場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估計要小得多。日本經濟以 PPP(平價購買力)計算僅占世界經濟6%,日本內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震災的主要傳導機制,是生産鏈的中斷。日本在不同産業的生産鏈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在汽車業,部分電子産品的供應處壟斷地位,甚至有全世界120家汽車品牌共用一個電子元件供應商的情況。在電子業上游,日本的存在也是舉足輕重的。筆者認爲,個別消費産品可能因生産鏈斷裂出現斷貨,不過多數産品可以靠庫存和其他國家增産度過難關。
至於日本重建工程産生出的需求,多數要等到明年後才會顯現,而且訂單可能多落入日本企業袋中。筆者相信,日本整個重建計劃對原材料及海外機械産品的需求,抵不上中國一個房地産新政。
日本的貨幣政策,因災害而由超寬鬆變得更寬鬆。爲了支援龐大的財政赤字,日本銀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會持續相當時間。不過隨著經濟復甦,通脹壓力上揚,歐洲、美國的貨幣政策均面臨退出的壓力,這不會因日本災情而改變。日本的持續寬鬆和歐美的先後退出,意味著日元匯率大頂已經形成,日元進入貶值周期。
歡迎參觀我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ungle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