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雷曼兄弟開始,今年下半年全球吹起了企業倒閉風,各國政府都面臨該不該出手救援的政治考驗,被救的企業員工當然開心,但沒有被救的企業員工就只能回家吃自己。台灣雖有不少中小企業關門,但大型企業尚未出現倒閉情況,但年關將近,許多員工不禁擔心,這個年到底過不過得去。 從消息面分析,金融業無疑是這一波的重災區,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企業居然也會破產,全美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就是最好的例子,甚至引發許多國家的連動債風波。另外,美國的中小型銀行也出現骨牌效應,那聯邦存保公司資金一度吃緊,最後得靠聯準會及財政部聯手挹注。 相較於雷曼兄弟,財務問題相當嚴重的二房和AIG就相對幸運多了,因為美國政府決定出手相救,避免金融風暴災情擴大,但所付出的沈重代價就是財政赤字之高如同火箭衝破大氣層一樣,而且恐怕還會繼續往上衝。美國的工業龍頭汽車業也是搖搖欲墜,三大汽車廠老闆必須前往國會向參眾議員求救,希望他們同意政府的紓困方案。 其他國家也傳出不少大型企業的倒閉消息。像是日本保險巨擘大和生命、英國第三大旅遊集團XL等,中國大陸也是企業倒閉裁員消息,甚至傳出員工圍廠,或者供應商到地方政府抗議,希望政府代為追回欠薪或欠款的消息。 回到台灣,雖然每個月都會有中小企業關門大吉,但家數很少超過兩千家,一年最多也才兩萬家左右,但今年1到10月的倒閉家數已經超過五萬家,而且從第三季開始,倒閉速度有加快的情況。 目前看來,政府態度是力挺金融業,對於面板和DRAM等策略性電子產業也是全力支持,尤其台灣政府手中還有公股銀行這個利器,以及郵政儲金這個龐大的資金來源,要因應力挺企業的政策並無太大問題。 只是市場的老問題仍然在於政府應不應該出手干預市場機制,尤其是面臨原本就缺乏營運效率的DRAM產業時,相關議題的討論就會特別強烈。 一位學者指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台灣曾經很自豪地認為自己安然度過了那一次的風暴,但後來的本土金融風暴也深深衝擊了台灣社會,這一次的全球金融海嘯,政府的因應措施會不會有後遺症,值得持續關注。 |
- Dec 07 Sun 2008 19:59
年關到了 多少企業挺不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