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政府上台半年多以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就是以振興經濟之名不斷減免稅,不但造成大量稅收損失,更助長稅制不公現象,令有識者憂心。日前稅改聯盟舉辦國內首次「反財團減稅」大遊行,反對劫貧濟富,要求租稅公平,拒絕債留子孫,具體凸顯當前稅改問題。本周一行政院召開財政政策協調會,確定屬於稅改重頭戲之促產條例無法全面落日,嚴重影響所得稅改革走向,更令人擔憂。 面對金融海嘯襲擊及經濟不景氣,行政部門挾持賦改會,在「減稅救經濟」政策訴求下,一再釋出降稅利多,幾乎已到無稅不減地步。在所得稅方面;包括提高綜所稅之標準、薪資、殘障、教育四項扣除額,對短期新增投資提供五年免徵營所稅等。在消費稅方面;對汽車產業減貨物稅,對進口品減徵關稅等。在財產稅方面;調降遺贈稅率並提高免稅額,又對兼具流通稅性質之證交稅減半等。這些單獨行事缺乏配套的稅改,稅收損失估計每年高達1,250億元,實在不容小覷。 據一項最新民調顯示,約七成受調者認為現行稅制不公,約八成認為稅制偏袒有錢人,受薪階級繳稅太多。針對人民深刻普遍的感受,政府理應大刀闊斧推動改革,取消減免,擴大稅基,矯正稅制偏頗現象;如今卻逆向操作,大幅減稅,稅收損失高達千億元。到底誰受益?誰受損?檢視各項稅改內容,除調高綜所稅四大扣除額傾向改善中低所得者稅負外,其他項目多為高所得者及產業減免稅,美其名曰創造所得、「養鵝生蛋」以期增加稅收。然由過去一、二十年來的減稅經驗可知,減稅有如「大江東去」一去不返,稅收難隨經濟同步成長,以致占GDP的比率始終在13%左右低盪,比任何已開發國家都低,堪稱「台灣奇蹟」。如今仍不顧成本效益評估,大舉減稅與擴大支出。其實,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在稅收課徵上採小政府觀念,不斷局部減免稅;但在各項支用上採大政府作為,完全不顧財政紀律,任憑債務累積,其結果必然是稅制不公、債留子孫、不負責任。尤其減稅影響深遠,縱使在經濟不景氣時,也不應假借稅改之名大肆減稅。 目前稅制結構有如腐朽建築,除非重建否則難以配合社會需求。浮濫減稅更是嚴重侵蝕課稅基礎,造成「稅收不足」、「稅負不公」、「稅政複雜」之惡質現象。政府不但不重視此問題,反而變本加厲。主管全國財政的李部長,在稅制嚴重失靈下,不思力圖改善,還大言不慚地推銷減稅增加稅收的主張;財政部實應弄清楚自己角色,深入探討以往減稅為何沒有達到提高稅收占GDP比重的目的,並且應殫精竭慮圖謀改善;若公然鼓吹「養鵝生蛋」論調,缺乏堅強實證論據,任憑稅基侵蝕、漏損嚴重、稅收無法回收,財政部難辭其咎。 年底即將推出最重要的稅改方案,就是配合促產條例租稅減免落日之所得稅改革,以期達到「低稅率、廣稅基、簡稅政」目標。然由目前情勢觀之,財政部擬同意經濟部所提,保留人才培訓及研究發展等功能別租稅減免,使得促產條例租稅減免完全落日已確定不可能;加上政府對短期新增投資提供五年免稅,實對促產條例優惠延緩大開方便後門;再配合綜所稅率調降,營所稅率縱如預期只降至20%,仍然產生大量稅收損失,有違稅收中立原則。至於未分配盈餘保留加徵10%方面,若是採取雙軌制,只對上市上櫃公司取消加徵,必然引起租稅不公及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疑慮,也徒增稅制複雜度。看來這一波稅改仍不樂觀,「低稅率、廣稅基、簡稅政」的目標恐將滅頂,終將坐失租稅減免全面退場、所得稅制脫胎換骨的契機。 總之,此次賦稅改革事前缺乏完整規劃,未深思熟慮的提出整套議題,以致改革缺乏格局;再加上經濟景氣不佳,許多減稅方案紛紛單獨出爐,為特定利益團體減稅,留下「劫貧濟富」、「債留子孫」罵名;更因與稅改理念背道而馳,恐將大幅增加未來稅改困難度。馬政府應懸崖勒馬,在短期救經濟之餘,更應為長遠財政及稅制圖謀改善,凍結單獨沒有配套的減稅方案,正視稅基侵蝕嚴重問題,研擬擴大稅基方案,並將營業稅、地價稅率偏低,開徵能源稅、資本利得課稅、財富移轉稅等納入整套改革方案,俟經濟穩定時全面推動以圖亡羊補牢。 |
- Dec 17 Wed 2008 08:58
大減稅應亡羊補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