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底特律三大車廠曾是美國式民主的典範,如今卻淪落到向國會行討,近因固然是全球化激烈競爭的時不我予,但主事者多年來抱持失敗主義,未能積極應變,才是覆敗關鍵。
全球汽車業經營不易,幾乎是十餘年來的常態,早自1998年德國戴姆勒破天荒併購美國克萊斯勒後,大整併潮即席捲歐美日車界。但何以晚一年組成的雷諾-日產聯盟能在新世紀中興,戴姆勒與克萊斯勒結婚不到10年,就成怨偶?
成敗繫於人!雷諾日產執行長高恩當年單槍匹馬空降日產,在保守排外的日本業界靠著鐵腕管理讓日產起死回生,締造所謂「高恩革命」。他兩年前力邀通用共組同盟遭拒後,並未放緩變革腳步,轉而致力「環保、低價」趨勢,以力抗車市逆流。
反觀當年因經濟榮景而拒絕高恩聯姻的通用執行長華格納,不求長進,傲慢依然故我,即使到了國會紓困聽證會上,談的仍舊是「當年勇」,所恃者無非通用「too big to fail」,而福特與克萊斯勒高層心態也高明不到那去。
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新總統歐巴馬力挺汽車供應鏈300萬員工的立場,或許會讓三大有茍延殘喘的空間,但做為製造業支柱的汽車業領導層若沒有破釜沉舟、創新求變的決心,終究還是會被無情的競爭洪流所淹滅。
http://blog.cnyes.com/My/ts210106/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