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總統接受中央廣播電台訪問,內容出現在大陸網站,開創了難得的先例,算是兩岸關係又一項突破。不過,越來越多地方、越來越多人聽得到馬總統說話,也就產生壓力,讓馬總統應該更謹慎考慮他該講什麼;還有,更重要的,他不該或不必講什麼。 上任半年來,已經有好幾次,馬英九在可以保持沉默、應該保持沉默的時候,卻忍不住多說了話。一次是急著修正選舉中提出的「六三三」經濟目標,一下子將目標達成的時限推到八年後去,結果被指為卸責。還有一次是與陳雲林會面時的稱謂議題,馬總統又沉不住氣,自己先提了「馬先生」,結果在台灣內部引發軒然大波;事後花了多出好幾倍的力氣修補,才維持住「總統身分接見」的氣氛。 昨天會見外籍記者時,馬總統表示: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此時不宜訪台。這不只給達賴吃了閉門羹,而且明白地與他自己過去的公開態度相牴觸。為什麼達賴「現在」不宜訪台?難道真的跟中共的態度有關嗎?這樣跟馬政府努力爭取台灣國際空間的立場,不是矛盾嗎?此事果然又起波瀾,在立法院裡引發後續爭論。 所謂「達賴要訪台」,尚只在「意願」階段,八字還沒一撇,馬總統幹嘛急著表態?在最近一項國外調查中,達賴才獲選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國際領袖;稍早的另一項調查中,達賴受歡迎的程度甚至領先天主教教宗。這樣一位國際間受敬重的人物,馬英九縱然一時間未便伸開雙臂主動歡迎,至少也可以在這件事上保持彈性;就算被問到了非答不可,也可以回答得有技巧些,留下詮釋的空間。 達賴及西藏,在各種不同脈絡下,象徵許多不同的意義。有其宗教上的意義,有其獨立運動上的意義,也有其人道和人權上的意義。看達賴與西藏,只看他們跟中國政府的關係,只看他們的獨立運動可能跟台灣產生的牽連,未免眼光太狹隘,看不到更廣大的國際意義,對亟需國際空間的台灣,絕非好事。 說話的智慧,包括了「說什麼」,也包括了「不說什麼」。對動見觀瞻的政治領袖而言,有時候,不發言比發言更需要智慧。馬總統及其幕僚,顯然需要認真好好補上「沉默」這一課! |
- Dec 05 Fri 2008 10:36
總統「不說」的智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