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使外逸資金返台、搶救經濟、提振景氣政策目標下,上任半年多的馬英九執政團隊相繼推出多項財經政策,然而,資金返台、經濟復甦是否實現尚在未定之天,可知的財政負擔卻已逾2000億元以上,另外即將舉債推動公共建設的預算也高達5000億元,不但對拮据的財政雪上加霜,也對部分族群形成不公。但一方面,國家經濟情勢搖搖欲墜不救不行,另一方面這些財經政策都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緊急喊停後果堪虞,因此,我們只能要求執政團隊審慎執行,必須儘快取得成績,讓可觀的財政付出得到代價。
面對世紀僅見的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全球各國無不竭盡所能搶救股市與經濟,採取的措施包括放寬貨幣政策如調降利息與放鬆資金供應、減稅與退稅財政手段,以及注資乃至收購特定產業或特定企業等,目前雖然尚無法確定業已打贏這一場戰爭,但至少從目前諸多跡證判斷,全球經濟災難的最艱苦時刻應已過去,剩下的就只是收拾戰場及復建等善後事宜。
就我國而言,雖然行政院長劉兆玄曾說過,我國因為國際化程度有限,受到金融海嘯與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與波及也有限,但事實上,今年第三、四季與明年第一季經濟都將是負成長,失業人口即將衝抵五十萬人,以及到處是商店關門與工廠裁員,台灣受到這一波經濟衰退打擊與傷害的程度當然不輕。也因此,雖然馬總統自承一開始低估了這一波經濟不景氣嚴重性,但至少面對全民要求業已提高警覺並動員所有財經部會採取諸多彌補與強化措施,包括央行數度調降利率、責成銀行挺企業與企業挺勞工、對企業放寬貸款條件,以及增加勞工就業機會與放寬失業救濟等。而在諸多財經措施中,財政手段包括減稅、退稅(發放消費券)、減免調降稅率等最受人注意,可能發揮效益也最被期待,但成本無疑也最大。
總計馬政府上任半年多來,針對吸引資金返台、緩和金融海嘯衝擊、提振景氣採取的財政手段多達十餘項,幾可以用琳瑯滿目形容,但代價也委實不輕。譬如,為促使資金回流,立法院初審通過調降遺贈稅案,預估稅收損失約192億元;而在調降富人稅之同時,為安慰一般受薪階級而決定提早實施調高綜合所得稅四項扣除額,估計年損失約216億;為搶救股市、活絡交易推出證交稅減半徵收半年政策,預估減稅損失約300億;為強化投資,擴大所有國內製造業與技術服務業適用五年減稅優惠規定,預計稅收損失高達300億;針對物資價格飛漲減輕民生負擔之目標,調降油品貨物稅、奶粉關稅、大麥黃豆關稅與營業稅及芝麻奶油關稅減免等,稅收損失也要56億;為汽車產業紓困即將推出的汰舊換新案,預計國庫將付出88億;為擴大內需而推出的消費券,可能預算逾830億;如果再加上四年投入公共建設預定的5000億元,總計舉債與稅收損失早就超逾7000億元大關。
如此龐大財政成本,對原本即呈拮据的我國財政而言,當然是一沉重負擔。依據財部統計,目前全國累積負債4.54兆元,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每位國民負債20萬元,占我國GDP比重35.05%;若以稅改聯盟指稱的累積負債13.8兆元為計算基礎,再加馬政府舉債與稅收損失的7000億元,合計更逾14兆5000億元。除非台灣挖到石油,否則只有債留子孫。何況,諸多舉債與稅收損失的受惠對象是特定產業與富人一族,但支用的卻是全體納稅人的血汗錢,其中當然存在不少不公不義。
面對二戰以來最大經濟困局,雖然舉債不利財政也威脅公義,但為搶救經濟紓緩失業狂潮,朝野也只好放任「必要之惡」存在,但我們必須提醒馬政府,務必將寶貴資源用在刀口上,審慎使用每一分錢,並達到提振經濟、擴大就業目標,始能不辜負萬千國人的殷切期待。
http://blog.cnyes.com/My/ts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