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準備拿出至少六百億元來發放消費券,擺明要民眾花錢。對講究節儉美德的東方社會而言,這確實是創舉;要不是經濟急速惡化,馬政府大概不會提出如此大膽的政策。
今年以來,各國為了促進消費,多以退稅為主,台灣也有不少人提出退稅建議。但不論政府是否有盈餘可以退稅,更關鍵的是,台灣是高額儲蓄率國家,愈不景氣愈是如此;上個月金融體系定存就多了二千八百億。退稅可能只是讓民眾存款增加,無法達到促進消費的目標。所以,在台灣和日本這樣超愛儲蓄的國家,發放消費券來促進消費,雖然大膽,但不見得不合理。
行政院很可能在下周就提出具體方案,在這之前,相關閣員一定要記得今年五月五百億擴大內需的前車之鑑。
當時,政院倉促提出擴大內需方案,不但未和要負責執行的縣市長做好溝通,也未積極與在野的民進黨討論,讓擴大內需方案停留在傳統的地方建設,朝野間更是為了要退稅還是內需,爭論不休。
馬政府不要忘了,美國小布希政府今年初通過提振景氣方案時,可是和在野的民主黨籍眾院議長裴洛西一起宣布的。
同樣重要的是,政府不是花錢就了事,以台灣金融體系資金氾濫狀況,民眾不肯消費,除了錢包縮水外,對未來景氣不樂觀才是主要原因。行政院如果未配合提出其他的振興景氣方案,民眾還是不敢消費,最後很可能投入六百億,只是曇花一現,短暫地讓數字好看,但是無法發揮更大的效果。如此就可惜了一個有創意的構想。
http://blog.cnyes.com/My/ts210106/